close

在國外讀書, 可以很清楚的發現了人對非母語的恐懼--- 人之常情.
於是, 很多"圈子"也因此而成, 華文圈子(儘管大陸跟台灣有issues), 俄文圈子(儘管俄羅斯與前蘇聯小國有類似我們兩岸的complex), 德文圈子, 法文圈子..., 日本人跟日本人混, 瑞典人跟瑞典人走在一起, 這些都很正常, 只是因為東方的長相較為明顯--- 所以常為人(包括自己人)詬病, 不屑為"those Chinese..."

因此, 基於自卑等等的心理因素(請不要take it as 鄙視, 心理學家Rung曰"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自卑感"), 有人特別瞧不起只跟"講母語"走在一起的人, 反之, 也有人厭惡那些"崇洋媚外"者.

我曾經是前者, 那時我還在德國.
在搭車的時候遇見一個外蒙的人, 問我到哪"打的"(搭計程車), 我與她說那只有火車後, 我們就"只好"搭上同一班車, 坐在同一個車廂內.
狹隘的自己, 卻在那時因為對方說"打的"---這"大陸用語"而硬是瞧不起對方, 覺得她不用德文taxi nehmen而用中文是大大"不上進".

其實, 講同母語的人見面, 問路, 又何必用外文?
在國外, 同語言同面孔的不是更要互相照應嗎?
語言只是種工具, 重點是要透過這個工具去認識更多的人.
我對蒙古了解嗎? 答案是不. (我當時又怎麼想得到我將來最要好的一個朋友是蒙族的呢?)
於是當晚我就覺醒了, 對幼稚的自己感到不齒, 抱著想哭的心情, 還打了一篇網誌訓之.

好, 前言道盡.

我要說的是, 我看到不少華人, 還有我一些"認識的人", 在外國因為害怕英文而不願常跟外國人來往.(不是英文不好, 只是因為"不夠好"而害怕.)
但這些人---雖不是全部, 不過大部分回到祖國後卻往往翹起鼻子, 對於國內同儕的程度大感不屑.
例如常春藤雜誌好了, 這是台灣比較好的高中會用的教材.
而我一個認識(別叫他我朋友)就對此大大驚呼之, 不會吧! 那個很簡單耶!!

對此我感到很不解, 也很不悅, 明明這人在台灣讀書時, 英文爛的可以, 比我的數學更糟上1000倍, 說不定連ivy是什麼都不知道, 也不過出了國, 就忘掉昨日種種了嗎?
何況在國外待了兩三年, 英文溜不是理所當然!? 又何必拿來說嘴?

--- 這就是自卑心作祟.
因為在國外對自己感到無力, 沒信心, 所以才會如此逆而想要"翻身".
為了證明自己已非昨日, 於是對於擁有昨日"影子"的人更加撻伐藐視.
講白點, 就是"出國一條蟲, 回國一條龍."

從來, 我就不認為我的語言能力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地方.
因為對英文接觸的早, 所以底子比較好.
因緣際會地去了德國一年, 所以會第三語言.
因為學了拉丁文, 所以拉丁語系的文章看得比較懂...

除了第三項是我自己學來, 讓我比較得以"自傲"外, 前兩項全都是因為運氣好罷了.
因為父母的關係, 讓我擁有這種環境, 這種優勢, 否則坦白而言, 我在其他方面也非特有所長的.
所以, 能出國是一種幸運, 一種能把語言學好的捷徑, 對此不能抱以感恩與自謙的心更加努力學習之, 反而聒聒叫之, 不知恬恥的想跟在國內的同儕"比較", 還自認優越的人, 我只會淡淡的回應說"會英文, 有什麼了不起? 不會才該去自殺吧?!"
(附註, 對方頓時尷尬笑之.)
(建議看倌從此遇見此等人都如此用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le. Fox 的頭像
    Mlle. Fox

    Wheat Field with Golden Sun

    Mlle. F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