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國小高年級後, 我慢慢失去了所謂的"社交能力".
到了國中, 我變的喜歡用自己坐在那兒, 觀看別人, 對複雜的"心機遊戲"我不想也不屑參加, 大有"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味兒.
到了高中, 有位心直口快的k君告訴我"你真的很不起眼耶!"(意思是我太文靜.)
其實我一向是看很多, 想很多, 喜歡滔滔不絕發表我的看法的人, 可是在廣大的校園內, 我卻不知道要找誰說.
我好像沒辦法找到我跟其他女生的交集點, 我不知道共通話題是什麼, 我對"大眾流行"的東西不是接觸太少就是感到沒格調, 她們不了解我的生活重心, 我也很清高地獨自過活.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的興趣都一樣.
要是你不去接受別人, 包容別人, 你的心房就不會打開, 人家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舉個例子, 我國三和高一時, 把我的靈魂都獻給了歷史上的三國時期.
可是我除了與家人和國中唯一的知己m君分享外, 其餘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默默燃燒.
有一天, 高一歷史老師講錯了一則關於曹操的軼事...
當下我因為忍不住, 又找不到喜歡三國的人, 考慮+猶豫三分鐘後, 對班上一位國中時同校的女生劈哩啪啦發表了一堆, 簡單說就是一吐為快.
之後我們成為對方在高一時交到的第一位朋友, 高一的時光也一起度過.(but性質是"暫時性"的普通朋友.)
的確, 儘管雙方不一定擁有共通點, "願意去了解"卻是打開彼此心靈的鑰匙.
但是我無法壓抑也不法否認, 通常我在真正了解一個人前(絕多是班上同學), 我會很批判地看他的言行舉止(天性使然), 看到無數"人"的缺點.
然後, 無可避免的發現, 人都是虛假的, 而我不想那樣...
虛假不是壞事, 頂多是一種模式.
(What is more, 我很怕"人", 特別是女生. 也許是因為我以為她們都和我一樣偏執吧?
好在在國中我找到了m君, 在高中又多了個e君.
oh~之所以會找到其實是要歸功於月下老人的紅線加丘比特之箭;P)
朋友是不嫌多的, 人脈越廣越佳.
也許我是被上天寵壞的孩子, 有個好家庭, 又在很早很早得到了"可遇不可求"的知己, 讓我不曾感到需要太多的朋友.
所以在我的劃分的, 不是陌生人就是好友知己, 對於不是好友知己的人可以不用太重視, 也不用虛情假意地"虛應一應故事".
六年的中學生活真是我人生中的極端!
我到剛才忽然有些想法, 也許我不是那樣極端了!
雖然我不在乎單獨一個人, 但是我也不會再認為"中間等級的朋友"是一種多餘.
我想, 我已經不覺得那些處在好友知己跟陌生人之間的人沒有交往的必要了.
或者說, 我想試著更融入人群.
(也許是因為最近跟一些"非至交但聊得上"的朋友連絡, 也許是正臨出國留學, 抑或是我驚覺我離"大人的社會"又更近一些了...?)
因為,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本來就是要培養的, 而且培養這些, 似乎並非無意義的舉動.
其意義呢, 有的人值得學習, 有的人值得利用, 有的人值得警惕, 有的人... ...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逢迎做戲, 何不當作是遊戲一場呢?
(天哪, 這樣一想, 我可又累起來了, 這可不是陷入另一種極端?!)
長久以來, 除了不投緣以外, 我一直以為我會那樣難以跟人有交集是因為我眼界放很高的關係.
可是經過e君的"有感而發", 我這才知道原來我似乎是個對人頗寬容的人.
(儘管私下嘴巴很壞...)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過了18年的群居生活, 唯一沒學到的就是如何在團體中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就像普通人一樣?
(哇啊啊~我寫的好像過去很黑暗, 還有詭異的黑色靈氣(?)
其實我的生活一直被粉紅色的小花兒環繞:))
無論如何, 很自閉還活得很開心的我, 抓不到社交的tips, 未來值得憂心呀...
到了國中, 我變的喜歡用自己坐在那兒, 觀看別人, 對複雜的"心機遊戲"我不想也不屑參加, 大有"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味兒.
到了高中, 有位心直口快的k君告訴我"你真的很不起眼耶!"(意思是我太文靜.)
其實我一向是看很多, 想很多, 喜歡滔滔不絕發表我的看法的人, 可是在廣大的校園內, 我卻不知道要找誰說.
我好像沒辦法找到我跟其他女生的交集點, 我不知道共通話題是什麼, 我對"大眾流行"的東西不是接觸太少就是感到沒格調, 她們不了解我的生活重心, 我也很清高地獨自過活.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的興趣都一樣.
要是你不去接受別人, 包容別人, 你的心房就不會打開, 人家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舉個例子, 我國三和高一時, 把我的靈魂都獻給了歷史上的三國時期.
可是我除了與家人和國中唯一的知己m君分享外, 其餘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默默燃燒.
有一天, 高一歷史老師講錯了一則關於曹操的軼事...
當下我因為忍不住, 又找不到喜歡三國的人, 考慮+猶豫三分鐘後, 對班上一位國中時同校的女生劈哩啪啦發表了一堆, 簡單說就是一吐為快.
之後我們成為對方在高一時交到的第一位朋友, 高一的時光也一起度過.(but性質是"暫時性"的普通朋友.)
的確, 儘管雙方不一定擁有共通點, "願意去了解"卻是打開彼此心靈的鑰匙.
但是我無法壓抑也不法否認, 通常我在真正了解一個人前(絕多是班上同學), 我會很批判地看他的言行舉止(天性使然), 看到無數"人"的缺點.
然後, 無可避免的發現, 人都是虛假的, 而我不想那樣...
虛假不是壞事, 頂多是一種模式.
(What is more, 我很怕"人", 特別是女生. 也許是因為我以為她們都和我一樣偏執吧?
好在在國中我找到了m君, 在高中又多了個e君.
oh~之所以會找到其實是要歸功於月下老人的紅線加丘比特之箭;P)
朋友是不嫌多的, 人脈越廣越佳.
也許我是被上天寵壞的孩子, 有個好家庭, 又在很早很早得到了"可遇不可求"的知己, 讓我不曾感到需要太多的朋友.
所以在我的劃分的, 不是陌生人就是好友知己, 對於不是好友知己的人可以不用太重視, 也不用虛情假意地"虛應一應故事".
六年的中學生活真是我人生中的極端!
我到剛才忽然有些想法, 也許我不是那樣極端了!
雖然我不在乎單獨一個人, 但是我也不會再認為"中間等級的朋友"是一種多餘.
我想, 我已經不覺得那些處在好友知己跟陌生人之間的人沒有交往的必要了.
或者說, 我想試著更融入人群.
(也許是因為最近跟一些"非至交但聊得上"的朋友連絡, 也許是正臨出國留學, 抑或是我驚覺我離"大人的社會"又更近一些了...?)
因為,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本來就是要培養的, 而且培養這些, 似乎並非無意義的舉動.
其意義呢, 有的人值得學習, 有的人值得利用, 有的人值得警惕, 有的人... ...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逢迎做戲, 何不當作是遊戲一場呢?
(天哪, 這樣一想, 我可又累起來了, 這可不是陷入另一種極端?!)
長久以來, 除了不投緣以外, 我一直以為我會那樣難以跟人有交集是因為我眼界放很高的關係.
可是經過e君的"有感而發", 我這才知道原來我似乎是個對人頗寬容的人.
(儘管私下嘴巴很壞...)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過了18年的群居生活, 唯一沒學到的就是如何在團體中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就像普通人一樣?
(哇啊啊~我寫的好像過去很黑暗, 還有詭異的黑色靈氣(?)
其實我的生活一直被粉紅色的小花兒環繞:))
無論如何, 很自閉還活得很開心的我, 抓不到社交的tips, 未來值得憂心呀...
全站熱搜